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
>>教学教研>>教学教研

教学教研

瑞安市马屿镇中学“责任教育”课程实施方案(试行)

为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,高质量实施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,根据《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(2022年版)的通知》(教材〔20222号)要求,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《基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》提出的各项任务,认真执行省、市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。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,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。结合我校教育实际,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,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内涵要义,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,努力培养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二、背景分析和育人目标

(一)背景分析

1.学校基本概况

学校坐落于瑞安市经济重镇---马屿镇,始创于1987年,属公立义务教育学校。学校占地面积 52000多平方米,是目前办学规模较大的一所市级示范性初中。

近年来,学校不断加快硬件建设,推进校园绿化、美化、净化工程,重视校园文化建设,致力打造充满书香气息的“莲湖书院”,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。学校以办“人民满意学校”为宗旨,努力打造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。学校通过校园环境改造、智慧校园建设,改善了办学条件;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、深化课程改革,学校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。因此,学校先后荣获省健康促进银牌学校、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,温州市农村示范性初中、教学新常规达标学校,瑞安市德育先进集体、学段德育特色学校、4A级平安校园、首批文明校园、教学质量增值评价优秀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。

2.师资队伍现状

我校现有40个教学班,1858名在校生,教师134人,平均年龄42.5岁,其中高级职称29人,瑞安市第三层次骨干教师12人,第二层次12人,温州市第三层次骨干5人,第二层次2人。教师结构合理,专业理论扎实;团队开拓进取,敬业爱生,立人达己。

3.学情状况

生源构成多元,文化差异较大。近20年来,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校网布局的推进,周边四个中心片区学校相继并入我校,使我校一跃成为瑞安市所辖行政村最多的农村学校。生源中绝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,同时接收上级统筹安排的新居民子女。

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差异大,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、家庭教育观念落后、陪伴孩子时间不多(据不完全统计,在校有近600名留守儿童,220多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,周一至周五有近一半学生没有家长的看管陪伴),亲子交流质量不高,导致学生行为习惯、学业水平、身心健康、沟通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。

4.学校办学思想和宗旨

学校的办学理念是“以责立人”。就是突出责任导向,以责任为内驱力,做到人人心存责任,营造以责任为核心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。“立人”,就是站起来的人、大写的人,是能担当起社会责任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。冠以“立”字,其意深远。“立”,有“树立”之义,即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之意;有“担当”之义,即“承担社会责任”之意。

“以责立人”是本着以人为本、为学生终生奠定的教育思想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富有个性的人。为实现培养目标,学校探索出了“155以责立人教育体系”,“1”即1个目标:立人;第一个“5”即5个维度:立德、立智、立身、立行、立美;第二个“5”即5个内容:品德发展、学业发展、身心发展、兴趣特长、沟通交往。“责任教育”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,其结构如图1所示。

5.课程体系现状

一所优质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,应该建构一个基于全体师生及家长认同并组织化的课程整体。马屿镇中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,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整体规划下,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、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求,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、地方课程的基础上,从学科整合、知识拓展、智能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等不同层面,研发开设包含学科拓展、综合实践、文体活动等深受学生喜欢的拓展性课程和立足校本的德育课程,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学习、发展个性的需求,同时给教师创设展示的舞台。现正诺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、社团课程多样化、德育特色活动立体化。

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设多样化特色社团课程,由有特长的教师和家长担任社团课程导师。课程内容分为传统文化、语言艺术、科技创新、舞蹈声乐、体育技能和生活实践六大类。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选课系统在“社团超市”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,并通过“走班式”参与社团活动,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。

虽然学校保证实施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的基础上,实施部分校本化的特色课程,但还是存在着导向不足、结构不整、层次不清等问题,所以在未来的课程体系规划中,我们将重点关注课程体系的导向性、结构性和实效性。

(二)育人目标

1.总目标

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,坚持德育为先、提升智育水平、加强智育、体育、美育、落实劳动教育,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,积极构建凸显素养导向、满足个性发展需求、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实施体系。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,深化教育评价,增强办学活力。

2.学生培养目标

学校实施“以责立人”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、责任担当、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,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,达到“立仁爱之德、树正直之气、修诚信之品;治严谨之学、汲传统之髓、研创新之举;赏自然之韵、悟艺术之道、创生活之美;言文明之语、行儒雅之举、习生活之能;知生命之义、育阳光之心、塑健康之身”的目的,倡导学生主动参与、乐于探究、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,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,获取新知识的能力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、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,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又富有个性、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公民(如图2所示)

3.教师发展目标

通过课程建设,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观念新、师德好、业务强的骨干教师队伍。设置好起始年级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,加强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建设,注重学科整合,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,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。学会设计、学会研究,学会梳理、学会创新,学会提炼、成为实践的先导者,促进教师专业化成,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、一专多能的优秀教师。

三、课程体系和内容

(一)课程设计思路

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,除了规定的国家课程外,学校着力建设拓展性课程,以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,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。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,将办学理念、办学特色、培养目标、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。依据学生发展状况、学校特色、可利用的地方资源、家庭资源、企业资源,对拓展性课程进行统筹考虑。着力聚焦课程整合与创新,构建思维层次广、开放程度高、文化意味浓的“责任教育”拓展课程体系。

   拓展性课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,从“品德感化、实践学习、强身健体、评价发展”四角度出发设置,从内容上可分为知识拓展、体艺特长、综合实践等三类,旨在引导学生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探究自然、体验生活、提升品位、了解社会,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、科学探究、团结协作、服务社会的能力。

 

(二)课程体系架构

本拓展型课程体系结构整合学校资源,梳理学校育人工作,体验课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,继续开设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学科活动,继续开设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,将活动课程化,将课程活动化。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学校文化特色,使课程建设围绕一条主线,紧扣主题,形成系统。

(三)课程安排与设置

培育核心素养,需要以课程为依托,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产力。为实现课程目标,学校要整合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,创建适合的校本课程,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学生整体、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。我们根据学科属性、认知规律及学习方式将以责任教育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:品德与社会、体育与健康、语言与人文、艺术与审美、科技与创新。这五大领域指向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: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、责任担当、实践创新,对应五个维度:立德、立智、立身、立行、立美。

1.基础性课程

主要由道德与法治、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科学、历史与社会、人文地理、信息科技、体育与健康、艺术(音乐、美术)、劳动等学科构成,是马屿镇中学学生发展的基础性要求。

2.拓展性课程

拓展性课程内容分为五大领域:

  品德与社会:与德育教育相融合,成为德育教育课程重要部分,包括安全教育、自我教育、礼仪教育、感恩教育、环保教育、爱国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课程,培养具有健康人格、社会担当、社会认同的未来公民。

  体育与健康:整合体育与健康、大课间活动、心理健康课程,充分利用社会资源,开发独具本校文化特色的大课间韵律操课程和南拳课程,让学生在习武、舞蹈操活动中强身健体,传承马屿武文化。

  语言与人文:整合语文与英语课程,创建书香校园,以阅读带动言语的习得,突出汉语与英语的双语阅读。学校还根据学生需求,开设朗诵、口才与辩论、演讲等语言类社团课程,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,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。

  艺术与审美:整合美术、音乐课程,开设声乐合唱、流行歌演唱、吉他、街舞、书法等社团课程,培养学生兴趣特长。

科技与创新:整合信息科技、科学、科学实验、综合实践活动、艺术等课程,开设网页制作、编程、趣味科学实验、创客等社团课程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。

五大领域的划分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,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趋向,从而使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开始走向“融合”,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。

拓展性课程的五大领域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课程、地方课程、校本课程、综合课程四类。

(1)劳动课程包括劳动周活动,与政教处的德育活动相结合,劳动课程侧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。心理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心理健康,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。劳动课程的开设主要提高学生德育素养,促进学生全身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。

(2)地方课程,主要选用人自然社会和话说温州,

(3)校本课程主要为学科知识类拓展,英语听力口语,开设课程有书法、声乐、球类、乐器、武术、辩论朗诵等,主要通过社团活动、兴趣小组或专题讲座等形式实施,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,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。

(3)综合课程包括班团队活动和学科类课程。综合实践活动平均每周1课时,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、社会实践。我校发挥各教研组集体力量,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、英语听力与口语、科学探究实践等课程,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,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。引导学生根据兴趣、能力、特色、活动需要,明确分工,做到人尽其责,合理高效。鼓励学生利用信息科技手段突破时空界限,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,拓展学生的知识面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通过班团队活动,让学生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班级团队建设活动,增进集体凝聚力,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,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。

(四)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

(五)课后服务内容

课后服务主要包括基础性托管服务、延时托管服务和拓展性课程服务。基础性托管服务和延时托管服务主要由本校教师担任,全面负责校内托管学生的出勤、指导性完成作业、指导作业订正。坚决不允许教师利用校内托管时间集体上课和补课。学生作业量严格按照“双减”规定控制,不得以校内托管名义增加作业量;为了让校内托管不流于形式,学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,值班领导轮流巡视,对校内托管时间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。校内托管时间教师要全面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,确保学生在各项活动中,尤其是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。我校在校内托管期间,要做到集中有人监管,活动有安全措施,进出有统一组织,确保师生安全。学校要与家长签订安全协议书,共同承担责任,做好安全保障工作。

拓展性课程服务主要跟校本课程相结合,以指导学生体艺活动为主,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艺活动,培养兴趣爱好,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。

四、课程实施与评价

(一)课程实施

1.统筹课程实施

加强各类课程、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,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。加强与科研机构、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,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,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、校内外活动,营造协调一致的好育人环境。

2.强化德育课程

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,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,突出强调个人修养、社会关爱、家国情怀,着重培养学生好的品行和学习、生活习惯。把团课、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,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。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,实现全科育人、全程育人、全员育人。

3.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

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,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,确保课程计划内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。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,以主题模块的形式,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、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,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,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、集体观念、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。

4.增加课时安排的灵活性

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,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,不减少道德与法治、劳动、体育与健康、艺术(音乐、美术)、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。在此基础上,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。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,由学校统一安排课时。

(二)教学规范

教学“六认真”实质上是课程实施过程的集中体现。教学“六认真”指教学设计、课堂教学、作业与检测评价、学生辅导、实践活动、教学研究等六个教学环节,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计划,承担课程实施全过程的集中体现。

1.教学设计(备课)

    “一提前、两清晰、四熟悉”。“一提前”就是讲课所需的教学材料应至少提前一天准备好。“两清晰”就是教学过程设计要清晰,设计书写要清晰。“四熟悉”就是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,熟悉本学科评价说明;熟悉本学科教学资源,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。在“双减”政策下,教案的设计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出来,不必出现师问、生答的详案,避免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实施“教案剧”的过程,要力求做到基础知识和发展智能、认知结构和认识规律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。教案形式可以多样性,主要关注教学过程对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,突出学法指导,加强能力的培养。

2.课堂教学与活动实施

(1)教学目标明确。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应自始至终紧扣教学目标,进行教学改革,从观念到实践做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,认知与情意的统一。

(2)教学内容正确。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、技能的训练点、情意教育的渗透点,努力把教材的思想性、系统性、科学性阐述清楚,使学生听懂、想通、会用。

(3)恰当使用教学方法。反对一支粉笔、一本课本打“天下”,提倡恰当使用教育现代化设备;禁止教师一讲到底,倡导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、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,凸现创新的精神、实践能力的培养,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。

(4)严格执行课堂常规。教师进班上课要牢记十个做到。

3.作业布置与批改

 布置和批发作业是使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,督促学生学习,检查教学效果,发现问题,查漏补缺,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,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教师要十分重视作业的阶段性、层次性、目的性、计划性、针对性、科学性。

作业的形式要多样、内容要精选,作业批改规范,要求全批全改,批改作业要认真细致,迅速及时,讲求实效。教师须专备“作业批改记录本”。学生在作业中的独特见解和典型错误应随时摘记,及时评讲。对错误较多的题目,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,指导学生订正。学校定期(或不定期)检查作业布置、批改及学生完成情况。

4.实践活动基本要求

实践活动要根据课程内容安排,切实组织实验和操作活动。科学课、数学课安排的演示实验、分组实验及实际测量操作活动,是重要的实践活动,必须按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开展,认真进行效果评定。教师在教学中,要结合课程内容,有计划地组织一定的实践活动,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,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。

(三)课程评价

1.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

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,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,践行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制度。探索推广过程性评价、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,探索形成多形式、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。

(1)学生评价: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,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,把评价性与终结性结合起来,在评价内容上,既重视知识技能的评价,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自信心、兴趣等方面,建立和实施初中三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,坚持一生一档案,全面、真实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,将采用《温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(试行)》进行综合评价。在评价主体上,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,把学生评、家长评相结合,使评价更为民主、客观。

(2)教师评价。摒弃传统的教师模式,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。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,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、实践、创新、成效。在评价教师的备课、上课、辅导、科研时,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。评价中,注意教师个体差异,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。

2.规范考试评价

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、教学的一致性,促进“教—学—评”有机衔接,发挥考试诊断、改进教学的功能,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

(1)加强考试命题研究与评估,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,注重试题的综合性、应用性、开放性和探究性,提高教师命题水平。

(2)加强学校考试管理,大幅压减考试次数,合理控制考试难度,淡化横向比较。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、记录与分析,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,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,积极推进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试点工作,继续实施学业质量增值性评价。

(3)七至九年级只进行道德与法治、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科学、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、期末考试,拓展性课程学科通过校内学科活动评比、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考查成效。

(4)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、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。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。精选作业内容,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,增强作业的针对性、多样性和有效性。推广分层作业、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。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,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。

五、保障与管理机制

(一)管理组织架构

成立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责任分工,使课改工作有系统、分层次地组织与展开。

组长:何国平,负责领导课改全面工作

副组长:林甲模、林初草,协助推进课改工作

下设课改工作办公室

主任:林日辉,负责筹划课程目标、课程设置、课程评价等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各个环节

成员:沈益珊、沈舒文,负责学校课程改革、教学管理、教学监督、教学指导、教学反馈、教学检查、社会实践,组织学科带头人按时完成学校组织的各种课改教学任务。

学科带头人(学术长):语文周小芳、数学谢方方、英语陈跃荣、科学詹素琴、社会吴瑶瑶、体育综合林晔、艺术徐珍萍。

学科带头人(学术长)在教科室的指导下,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,制定教学计划,开展集体备课,对教师进行课改培训,组织教研与学习等。

(二)保障措施

1.制度建设

学校建立和完善课改工作的相关制度,明确课改工作在教师年度考核中的“含金量”,明确提出课改工作成绩在评优、评职、绩效及岗位调整中的重要作用,使在课改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得到应有的认定与表彰,使不能与课改同步前进的教师感受到差距并受到激励。

2.资源建设

(1)充分利用智慧教室、图书室、阅览室、音乐室、美术室、舞蹈室、实验室、陶艺室等功能室。社区学校正常有序开班,积极开展社区社会实践活动。

(2)充分利用教共体活动,向核心校学习,摄取优秀的教研经验和方式,备课组建立优质资源库。

(3)充分利用网络资源(如我校采用21世纪资源库),做好教学常规工作,开展集体备课活动。

3.师资培训

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的学科带头人队伍,在课改工作的第一线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“打头阵”的教师,使课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一线教师“打样”。 应人制宜,充分发掘全体教师的特长,各得其所。开展“青蓝工程”师徒结对活动,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。

(三)优化途径

1.学校对参加拓展性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、教学研究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。

2.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课程理论培训。

3.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,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。

4.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和场地的提供,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。

5.对教师开发的拓展性课程,学校应组织评选优秀的拓展性课程,铅印成册,并予以奖励。教师开发出的拓展性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。

6.开展语文辩论、手抄报、数学素养赛、英语单词接龙、口语沙龙、科学思维导图等多样式学生评比活动,展现学生拓展性课程学习的成果。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